跨越七十二载的和平守望——1953,我所亲历的抗美援朝

发表时间:2025-08-04 08:42 来源:华声在线 编辑:黄玲

  停战后的坚守

  1953年7月27日,朝鲜停战协定签署,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。然而,和平的到来却并未让志愿军战士们卸下肩上抗美援朝的责任。硝烟散去,这群“最可爱的人”依然坚守在朝鲜的土地上,用汗水和热血继续肩负起战后和平的守望。志愿军老兵徐志刚时年20岁,正是这支队伍其中的一员。

  从学堂到战场

  1934年,徐志刚出生于湖南长沙。1951年1月,初中尚未毕业的他毅然参军,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三炮校学员。在通过系统学习,又经历沈阳高射炮校的强化训练后,1954年,这个略显青涩的年轻人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朝鲜的土地。

  寂静战场的较量

  "说是停战,可头顶的螺旋桨声从没断过。"2024年的一个冬日暖阳,桐梓坡军休所负责人专程到家慰问志愿军老战士徐志刚。90岁的老人一边亲切拉着军休所干部的手,一边摩挲着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”的纪念章,记忆重回1954年的朝鲜。“抗美援朝,我是1954年到的朝鲜”。徐志刚说,当时,作为高炮62师605团四连不到20岁的年轻排长,他日夜带领战士盔甲不解驻守阵地。美军战机虽然已经不敢低空挑衅,但高空侦察机仍然频繁在阵地上出没。"我们的炮管始终指向天空,随时准备迎敌。只要他们敢来,我们就绝不会客气。"

  说起战友,徐志刚说,他排里大多都是历经三次战役的老兵,有的甚至比他年长十余岁。战训之余,徐志刚虚心求教,经常听老兵们讲述经历的战斗故事。"战友们的每场讲述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。"提及部队牺牲的战友,朝鲜战场的硝烟尽管散去了70年,鲐背之年的老人眼眶里依然泛起了泪光。徐志刚老人说,当时战训状态虽然没有和美国的敌机正面交锋,但他深知:"只有把敌人打怕了,才有真正的和平。"

  废墟上的新生

  “我们是来保卫和平的,也是来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!”,徐志刚老人说,停战后的朝鲜满目疮痍。美军轰炸留下的弹坑几乎都是深达十余米。战争期间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连年的狂轰滥炸,使得朝鲜的城镇乡村变成一片废墟,基础设施严重被毁,农田荒芜,焦土上的村庄亟待重建。1954年3月29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司令部、政治部联合发出《关于帮助朝鲜人民恢复和重建工作的指示》,志愿军开始对朝大规模援建。徐志刚所在部队立即兵分两路:一半坚守阵地,一半帮助驻地的朝鲜人民插秧建房、清除炸弹。

  语言虽不通,真情自相融。志愿军战士以实际行动支援朝鲜建设,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衷心爱戴与支持;朝鲜妇女自发来到驻地,为战士们拆洗被褥、清洗衣物。军民联谊,共唱《阿里郎》的场景,温暖了整个寒冬。据统计,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8年间(主要是战后的5年多时间里),一共帮助朝鲜修建民房4.5万间、公共场所881座、桥梁4263座,堤坝4096条,修建大小水渠2295条,运输物资6.3万吨。1958年当徐志刚所在的部队撤离时,驻地的送行群众绵延数里,主动的将打糕和热泪塞满战士的行囊。“朝鲜人民他们都是自愿的,”“很多人看到我们要走了都流泪了,"这证明我们是真正的正义之师。"徐志刚老人自豪地说。

  永不褪色的勋章

  1958年回国后,徐志刚历任高炮团连长、高炮团参谋长,1971年因身体原因退休。如今,在徐老的书房里,"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"纪念章始终摆在最显眼处。老人常以"不忘初心、不忘历史、保持晚节、与时俱进"自勉,他说,过去是用青春守护和平,现在要用余生传承信仰。

  九十载光阴流转,当年阵地上仰望苍穹的年轻排长,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。当我们看到,他布满老年斑的双手仍然能精准比划高射炮仰角时,历史的时空里,仿佛那些守护和平的日日夜夜,从未随岁月远去。徐志刚老人说,“这,就是战友重逢的约定,更是跨越时空的和平守望。”

  讲述人:徐志刚 91岁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六十二师605团四连排长

  (通讯员 黄润民、邓小丰

  


(一审:谢振华 二审:卢小伟 三审:谭登)

0731-84326220(外联) 0731-84329951(新闻) 0731-84329948(合作及广告) 版权所有: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

经营许可证:湘ICP证01002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湘B2-20080017 备案号:湘ICP备1902692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