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是一朝赶集日。清晨的安化县奎溪镇镇区,已是商品云集,人头攒动,每月逢一、六的赶集,小商贩和乡民们不约而同相聚此地,形成农村特有的商品交易市场,上演着集市繁忙的景象。
沿着主路直走,街边随处可见的摊贩、各种商品和自种自养的农产品摊子在路边依次排开。举目四望,只见吃的、用的、玩的、穿的……各种商品大大小小、琳琅满目,看得人目不暇接,挑得你眼花缭乱。
“这都是我自己在家种的小菜,今天一大早从地里摘回来拿来卖的,板栗是昨天去山上捡的。”73岁的邓国胜老人说,家里种的菜吃不完,集市离家也近,挑着扁担就来了,嫩南瓜三块钱一斤,尖板栗十块一斤,青辣椒五块,白萝卜两块,四季豆四块,都是时令蔬菜。早上七点挑到集市,九点多的时候已经卖了一百多元,一天下来能有两三百元的收入。集市上,像邓国胜一样,在家门口卖农产品的村民可不少,自种自养的绿色食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,既丰富了消费者的“菜篮子”,也增加了农民的“钱袋子”。
57岁的奎溪村民张文香早年一直在浙江省的制衣厂上班,因为要回来照顾孙子和老人,不得不辞工回乡。现在,张文香逢赶集日就带着缝纫机出来摆个裁缝铺。只见她启动缝纫机,用手压住裤脚顺着针的位置前后挪动,几个来回,裤子锁边就完成了。裤子锁边五块钱,换拉锁三块钱,大家认可她的手艺,相信她的技术,一天赚200元不成问题。
与自产自销的邓国胜老人和手艺人张文香不同,42岁的龚建花以赶场谋生,开了十几年服装店的她现在是赶场专业户。奎溪、木榴、低庄各个地方只要有赶场,她都会赶过去支起摊,一个月摆十多天,客流量多,还不用天天守店,短短十几分钟,龚建花就卖掉了一件卫衣和一条裤子,收入100+。
到账6元,到账8元,到账20元……商贩们收款进账的提示音响个不停。虽然微信、支付宝扫码付款成为最普遍的付款方式,但是在农村赶集购物,人们翻钱包、找零钱的场景依旧随处可见。
除了卖东西,更多的村民来赶场买东西。家离得远的,一次会买齐一周所需的物品;离得近的,也要来赶个热闹,就算什么物品也不买,也要在集市上吃饱喝足了再回去。“赶场好热闹,特意来逛一逛!”70岁的奎溪村民龚朵香一大早就出了门,来来回回逛了几圈,龚朵香买了两百多的物品,有辣椒、橘子、甘蔗、还有两件衣服。“赶场适合我们老人家,想买的东西一次就买齐了”龚朵香爽朗地笑着。
据了解,为进一步规范奎溪镇“赶集日”市场经营秩序,解决集镇在赶集日较为突出的占道经营、摆摊无序、交通拥堵等问题,提升“诗意奎溪”文明形象,近年来,奎溪镇政府优化集市营商环境,助力提升人间“烟火气”,将原本摆在国道两旁的无序集市集中规范到奎溪农贸市场内,设立摊位50多家,规范赶集市场秩序,营造整洁有序的赶集环境。
市井长巷,聚拢来是烟火,摊开来是人间。乡镇集市人头攒动、车水马龙,赶集的人们大包小包,满载而归,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。如此盛景,乡镇集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驱动器”。
(通讯员:张兰)
邓国胜老人在帮顾客称板栗
裁缝铺张文香正在踩缝纫机锁裤边
龚建花成交一单后帮顾客装袋
村民龚朵香赶场完满载而归
热闹的集市